您好,欢迎访问中国交通文化网!

搜索
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
/
李春苗:砥砺奋进创新发展 吹响“交通强国”集结号

李春苗:砥砺奋进创新发展 吹响“交通强国”集结号

  • 分类:专家视点
  • 作者:李春苗
  • 来源:交通企业管理
  • 发布时间:2019-02-08 14:09
  • 访问量:

【概要描述】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建设“交通强国”的奋斗目标。交通从“基础性、先导性”行业定位,到“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再到建设“交通强国”,应该说是交通发展方式的重大转变。作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交通要主动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为不断壮大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做出新的贡献。

李春苗:砥砺奋进创新发展 吹响“交通强国”集结号

【概要描述】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建设“交通强国”的奋斗目标。交通从“基础性、先导性”行业定位,到“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再到建设“交通强国”,应该说是交通发展方式的重大转变。作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交通要主动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为不断壮大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做出新的贡献。

  • 分类:专家视点
  • 作者:李春苗
  • 来源:交通企业管理
  • 发布时间:2019-02-08 14:09
  • 访问量:
详情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建设“交通强国”的奋斗目标。交通从“基础性、先导性”行业定位,到“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再到建设“交通强国”,应该说是交通发展方式的重大转变。作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交通要主动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为不断壮大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做出新的贡献。

 一、建设“交通强国”的基本背景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逐步提升,到 2010 年我国 GDP总量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在世界政治经济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成绩得益于改革开放形成的“有效激励的市场主体和充分利用国际国内市场资源的体制机制”,得益于劳动力资源丰富和储蓄率高等要素资源“红利”。近年来,国际金融危机持续影响,国内外发展环境和条件已发生根本性变化,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中高发展阶段的“新常态”,这也意味着原有的主要依靠要素投入、外需拉动、规模扩张的增长方式受到越来越明显的条件和因素制约。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反映到产业结构上,需要继续发展优质的服务业;反映到需求结构上,需要提高国内消费市场的消费水平;反映到能效水平上,需要继 续降低能耗、打造绿色经济体系;反映到劳动力要素产出效率上,需要提高全员劳动生产率比值,让劳动者有获得感。这些经济增长提质指标,每一项都与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水平息息相关。新时代,需要高质量的交通运输发展来作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保障性和基础性支撑。然而,我国交通运输发展中长期存在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服务不够优化、供给不够充分、发展不够均衡等问题突出,需要在“交通强国”的建 设中补齐短板,实现高质量发展。

2. 经济新动能正在加快培育

我国经济新动能的典型标志:一是以互联网为标志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持续“引爆”市场,成为市场“新宠”。与交通运输相关的网约车、快递、物流等业 态迅猛发展,成为重构交通运输市场的新生力量。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在快递服务业的带动下,2017年全国邮政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1.9 %,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33.4 %,网络零售额全年达到 7.18万亿元,快递业务量完成 401 亿件,同比增长28 %。以网约车、共享单车、拼车、租车等为代表的共享经济形态,越来越影响着人们的出行。二是以新产业、新产品为代表的制造业和战略性服务业快速成长。2017 年规模以上服务业中,战略性新兴服务业(包括交通)营业收入 41 235 亿元,同比增长17.3 %,实现营业利润7 446 亿元,同比增长30.2 %;与交通运输息息相关的新能源汽车全年产量达到69万辆,同比增长51.2 %;民用无人机产量 290万架,同比增长67 %。以新能源汽车和民用无人机为标志的新型交通工具及装备制造,对交通运输行业发展引领作用强劲,传导支撑能力突出。 三是创新势头良好。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正发展成为一个规模庞大的新兴产业,不仅赋予传统产业新动能,其自身也成为经济发展的新支柱。C919大型客机、“鲲龙”AG600 水陆两栖飞机首飞成功、北斗导航全球卫星系统组网首发双星成功。这标志着交通运 输业发展进入到一个创新引领发展的时代,交通与制 造业的协同创新,在促进交通运输业转型升级、增速提 效中,不断让人们感受现代化交通体系的发展魅力,增强对美好交通的期盼。

3.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一带一 路”建设

目前,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的抬头,让世界面临着“逆全球化”的挑战。在经济领域,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中美贸易将会影响中国经济的发展增量。我国推动的“一带一路”建设,就是要有效地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 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一带一路” 建设开辟了中国与世界各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前景。打开国门搞建设,努力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 心相通”,交通是推动各国合作发展的基础,需要发挥先行和引领作用,推动陆上、海上、天上、网上“四位一 体”的联通体系和设施互联互通迈上新台阶。交通作为“一带一路”建设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载体,需要在推动沿线国家经贸合作、人员往来便利方面取得更大进展。此外,现代化的中国交通也需要在“一带一路”的建设中拓展和延伸国际发展空间,通过打造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交通运输企业,展示中国交通国际化和全球化竞争实力。

4. “综合交通体系”建设中积累了大量的创新成果

多年来,我国交通运输行业始终瞄准国际交通科技发展前沿,在交通装备、交通信息化与智能化、交通安全和交通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技术创新取得了重大突破,大批具有标志性的科技成果成为行业核心竞争力的核心。一是交通运输重点装备的关键技术水平跃居世界前列,如高速列车、重载列车、城市轨道和新能源汽车等具备全球化竞争实力。二是通信信息化与智能化关键技术突破,在培育了我国智能交通产业的同时,有效地推动了传统交通企业转型升级和提高管理水平。三是以高速铁路、机场、跨海大桥、桥梁、隧道等为代表的一批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养护关键技术取得了突破,使我国可以面对任何复杂的自然条件进行 修路、架桥,并引领世界交通基础设施建养技术发展。这些创新成果是“交通强国”建设的基础和条件,能够 确保“交通强国”建设行稳致远。

二、“交通强国”建设发力的重点领域

交通运输部按照党的十九大战略部署,把2018年作为“交通强国”建设的起步之年,提出了“四个着力” 和“八大体系”的目标。“交通强国”建设不仅关系到中国的高质量发展,也将深刻影响世界的未来。“交通强国”建设发力点主要集中在“硬实力”建设和“软实力”建设两个方面,对这两个方面的认识需要有更加广阔的视野。

1.“硬实力”要更大

1)统筹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满足经济增长和人民群众对交通的多样化需求。在“交通强国”的号角下,2018年全国31个省、市、区都拟定了新的交通基建投资计划,投资额度2万多亿元,释放的红利规模空前。投资重点主要围绕打造综合交通体系和扶贫攻坚任务。显然,这是作为“先导性、基础性”的行业定位展开的投资,是“交通强国”的“战略性”和“服务性”基础。如果继续投入、扎实推进,那么到2020年我国就能够基本形成“互联互通、功能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体系,但这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交通强国。至少从各地投资的主体看,我国的投资计划只是一个个交通投资项目的集合,虽然是在总体蓝图下施工,但与国家规划的蓝图比对明显缺乏系统性和统筹性,集中表现为几种交通方式之间、区域之间投资项目的协调性不够充分,其结果仍然可能是几种交通方式不能有机融合,影响了投资效率的发挥。因此,需要着眼于真正意义上的“互联互通、功能完善、高效安全、保障有力”,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对现代化交通的期盼和出行需求,打造“开放融合、共治共享”的现代化交通体系。

2)紧紧抓住高质量发展这个关键,尽快建立与其他产业特别是制造业的协同发展模式。目前,至少要在以下5个方面有所突破。

一要成为促进产业融合的重要桥梁。全球科技迅猛发展使科学技术的前沿领域不断拓展,学科间的交叉加速交通与其他产业的深度融合,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创新技术的介入下,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边界也得到了极大的延伸,使产业形态正在发生根本性改变。借助大数据和云服务技术,无人机、无人驾驶、新能源汽车和其他交通装备设计、制造、检测、检 验、运营、维护等各个环节不断向数字化、智能化、一体化方向发展。交通运输系统集成的智能化、网联化、协同化,将导致交通产业体系的汇聚与重构。围绕大众出行需求,协调构建用户消费需求的体验化、共享化和综合化,已经成为交通发展的新趋势,并不断产生许多与交通关联性较强的新业态。当前,几种交通方式及其产业领域仍然处在封闭状态下,融合化程度较低。只有通盘考虑促进交通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问题,才能有效地促进交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培育发展“交通强国”的新动能。

二要成为新型城镇化创新发展的支撑和引领。良好的城市发展都是以成熟、功能完善的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等综合运输体系为前提的,没有综合运输体系支撑城市的发展就会受到基础设施条件不足的制约,引发交通拥堵、出行不便、事故频发、环境污染等社会问题。随着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预计到2025年我国常住人口的城镇化率将达到65%以上,也会形成20个有影响力的城市群。因此,必须建设完善的城市综合运输通道和城市群之间交通骨干网络,形成覆盖面广、连通性好、服务效能高、安全保障强的综合交通运输系统,推动城市的互联互通达到新水平,从而引领城市的空间布局趋于科学合理、节约高效,支撑新型城镇化和区域的均衡、创新发展。但目前这方面的统筹层次和协调能力有限,交通协调和引导城市功能布局、产业规划、人口流动等方面的先导作用还未显现出来。必须在“交通强国“建设中,强化交通在城市规划和发展中刚性的统筹和协调作用,促进高效的交通组合模式形成。

三要成为适应区域协同发展模式的重要桥梁。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等国家战略的实施,以交通建设为基础、在突出区域协同发展需求的前提下,我国将会完善各类交通设施,建设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互联互通的综合交通体系,方便出行,刺激商业、旅游和消费增长,从而带动城市和地区的经济增长,促进区域均衡发展的一体化格局形成,加速区域生产力布局、 产业结构布局、人口结构、消费及流通格局调整、优化、升级。然而,目前我国交通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匹配程度还不够优化,综合交通运输的发展水平在区域之间存在较大差异,路网布局不尽完善,跨区域通道连通不足,中西部和贫困地区的交通发展短板明显,交通资源的开放共享水平不高,难以满足区域协同发展需要。应在“交通强国”建设中增强统筹协调、督导约谈的工作力度。

四要成为生态文明、环境友好绿色发展的典范。 气候变化问题已成为影响人类社会发展和全球政治经 济格局的重大问题,交通运输行业作为温室气体排放 的重点领域之一,从现在到 2035 年,节能减排是衡量 我国交通运输健康与否的约束性指标。为此,“交通强 国”必须体现以低碳为特征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 交通运输体系特征。转变发展方式,研发和规模运用 安全可靠、技术成熟、节能环保的绿色智能交通运输装 备、新材料、新能源应用和先进的治理及服务,是“交通 强国”建设的必由之路,需要加快行动步伐。然而,在绿色、低碳、多元、高效的能源应用方面,我国还有诸多关键技术需要突破,低碳出行还存在观念和政策障碍。

五要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基础性作用。“一带一路”建设是国家一项长期的战略性任务,只有起点,没有终点。中国交通运输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参与全球分工中有独特优势和能力,充分利用“一带一 路”建设的大平台,勇敢地走出去,展开全方位的对外合作,通过投资、租赁、技术合作等方式参与海外交通基础设施的规划、设计、建设,开展轨道交通等一揽子合作,提升高铁、城市轨道交通等重大装备综合竞争力,推动自主品牌汽车走向国际、推动各类型国产航空装备出口,开拓港口机械、液化天然气船等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国际市场。几年来,在参与“一带一路”的建设中,我国初步确立了发展优势,但是还需继续拓展优势,形成更大的促进、集聚、辐射作用,在强化跨国互联互通、多种交通运输方式协同发展中融入国际市场。

2.“软实力”要更强

1)政策制定的感召力。政策感召力主要体现在政策的激励性和深入人心的程度。把党的“交通强国”方针化作一个个政策目标,就需要制定切合实际的政策,紧扣发展大局,体现“稳定、透明、公平”的原则。政策内容要有较强的针对性,松紧适度,确保经济活动能够在合理区间。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能够有效推动“四个着力”和“八大体系”构建,从而实现进入“世界 交通强国前列”的奋斗目标。目前,政策的协调性和组织保障是薄弱环节,导致好的政策难以落地。如果人民群众没有从政策中有所获得,就不会产生政策的感召力并化育为“交通强国”建设的自觉行动。

2)治理能力的感染力。治理能力的感染力,包括极强的洞察力和驾驭引领达成政策目标的组织推动能力,其实就是“治理能力现代化”,核心内涵是“共识、 合力和共同参与”。交通运输行业的治理能力主要体现在:通达有序、便捷高效、安全可靠、绿色低碳、智能 智慧、开放融合、世界领先、人民满意。一是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相互衔接、协调推进;二是注重政策保障、制度规范、法律约束相结合;三是坚持正确的利益导向和 政策导向,防止“两张皮”现象;四是完善人民群众的参与机制,把依法行政和群众参与治理的实践结合起来。

3)文化建设的凝聚力。文化凝聚力通常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内在表现——价值观的高度认同,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导向“交通强国”的共同目标;二是外在表现——团队精神,一个团队如果失去了凝聚力,就不可能完成组织赋予的任务,也就失去了团队存 在的条件。为此,在“交通强国”建设中要致力于做好 两个方面的建设:一是文化内容的先进性、民族性;二 是文化体系内部结构的有序性,遵循文化建设的发展规律,推进“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落地工程体系建设、模范培树工程建设、传播体系建设。

 (4)品牌传播的吸引力。品牌的吸引力是软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特别是在全球化和自媒体时代,传统、表象的意识形态地位有所下降,而文化传播的战略地位相对上升,文化品牌及形象传播产生的吸引力自然就成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发展成为各国普遍关注和重视的战略性问题。在“交通强国”建设 中,塑造积极、正面的文化形象和打造文化品牌,可以增强交通对社会公众的吸引力。有了文化的吸引力才可能聚集起发展的新能量,进而推动“交通强国”建设向高质量发展。

三、“交通强国”建设面临的挑战

 1. 面临体制机制不顺的挑战

通过多年的发展改革,交通运输“基础性、先导性、 战略性、服务性”的行业定位没有改变,但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网络布局不完善、跨区域通道和国际通道连通不足,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和城市群交通发展短板明显;城市综合交通枢纽建设严重滞后,城市内外各种交通方式难以做到有效衔接或衔接不畅;信息开放的共享水平不高,仍然处在信息“孤岛”状态,还不能提供一体化交通运输服务;行业发展规划仍然是几种运输方式“各行其是”。 自2013 年以来,关于“交通运输部大部制改革落地”的声音不绝于耳,但时至今日,还是“适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的体制机制尚不健全,铁路市场化、空域管理、油气管网运营体制、交通投融资等方面改革仍需深化”。其实,我国提出“建立综合交通体系”已经好多年,但还是没有看到真正意义上的不同交通方式的融合发展模式,整个运输结构的不合理现象仍然存在。交通运输行业要完成从“走得了”、“走得快”到“走 得好”的转型升级,不解决好体制机制的问题恐怕难以完成。

2. 面临治理能力不足的挑战

现代治理体系是“交通强国”建设的制度基础,推进行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必须构建起政府、市场、社会等多方共建、共治、共享的现代治理体系。当前,交通运输治理能力不足的挑战主要来自以下 几方面:一是行业系统的治理结构不完善,权、责、利、协调和主体责任落实不太清晰,导致鼓励和引导社会组织依法自律、社会公众有序参与交通运输行业治理难以真正落地;二是缺乏多方参与治理的机制,社会参与交通治理得不到有效的制度保障,人人参与、人人尽责的良好局面难以形成,也无法实现由政府部门的单向管理转向多元主体的交互共治治理方式转型;三是各级行政机关的能力建设水平有待提升,许多基层管理及执法者只认部门条条,忽略国家宏观政策的目标导向;四是参与国际治理的能力、水平和人才还比较欠缺。

3.面临创新人才不足的挑战

创新是“交通强国”建设的第一要素资源,建立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智慧交通为主攻方向的创新发展体系,要紧紧依靠人才支撑。当前,人才供需的结构性失衡矛盾在交通运输行业中仍然存在,特别是传统交 通运输业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中低端人才过剩和高技能及创新技术人才不足的矛盾更加突出。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新能源等与交通运输深度融合的新业态中,尤其是车联网、船联网、无人驾驶、商用无人机、轨道交通、新能源应用开发和以数据为关键要素 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智慧交通体系中的各类人才非常缺乏。建设“交通强国”,如果不统筹规划各类人才队伍的建设,就容易导致人才队伍产生结构性失衡。发挥市场化配置的主体作用,方向是正确的,但对紧缺 人才还是要从“交通强国”建设的重点领域和对人才的需求进行系统谋划。目前,人才结构性紧缺的矛盾短期内难以得到缓解,这是“交通强国”建设的最大挑战。

    4.传统企业转型压力的挑战

随着新兴业态的兴起,传统运输企业转型升级步履艰难。在过去几年,主管部门在对待网约车、共享单车、拼车等新兴业态和出行方式发展态度上,表现出传统行业面临转型压力的无奈,有难言的苦衷。在大的趋势下,未来传统企业转型升级的压力可能会更大。

四、结语

虽然我国在“交通强国”建设的征途上还存在诸多困难和挑战,而且在发展中也还会不断出现许多新的问题和矛盾,但是,在长期交通运输事业发展中,我国有很好的实践基础和创新条件,也有“产业报国、奋发图强”的行业文化基因,只要坚定“交通强国”的奋斗目标,凝聚思想共识,就一定能够形成较强的产业融合内化和系统整合能力,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上建成交通强国。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华西里三区22号楼104室(100011)

电 话:(010)65293699      传真:(010)65293981        网站热线:(010)65293581      邮 箱:zgjtwhw@126.com

 

法律声明    |    广告服务    |    投稿入口    |    会员登录    |    资料下载

 

底部
微信公众号

中国交通文化网   版权所有 

 中国交通企业管理协会文化与品牌建设工作委员会秘书处主办    委托北京中交联合咨询有限公司运维

新网提供技术支持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合作媒体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