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轨道交通是一座城市国家化的标志,而城市轨道交通文化建设则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经过3000年悠久历史文化的沉淀,重庆积累了大量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成果。为了更好地打造具有文化氛围的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充分研究重庆轨道交通各条线路沿线区域的人文、历史特点,将积淀厚重的城市文化元素融入车站设计,形成一条条流动的风景线,展现城市的底蕴与魅力,丰富重庆的文化与精神。基于此,文章选择重庆轨道交通10号线为例,首先明确了城市轨道交通文化内涵特征;然后分析了其文化建设现状,最后探讨了其文化建设的原则和建设路径,希望能够为城市轨道交通文化建设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重庆轨道交通;10号线;文化建设;重庆记忆
引言
重庆市是我国最年轻的直辖市,轨道交通起步相对较晚,2004年开通了第一条轨道线路2号线。截止2019年底,重庆轨道开通了1号线、2号线、3号线、4号线、5号线、6号线、10号线和环线共8条线路,轨道运营里程达到329km,位列西部地区第1位,全国第6位。
轨道交通是城市的硬件设施,而城市文化则是城市的软件设施,两者对城市的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轨道交通是城市公共交通的载体,它是传播城市文化和展现时代潮流的“城市窗口”,也是彰显城市特色文化和展示城市特质的“地下流动文化博物馆”。目前,轨道交通不但需要满足基本交通功能,而且还需要满足人们对其文化和精神的需求[1]。
一、轨道交通文化的概念和特征
1.轨道交通文化概念
从理论需求的角度来看,轨道交通文化首先要满足轨道交通出行便利和环境整洁,其次是对轨道交通硬件设施的人文与品位有更高的追求,尤其是在建筑空间艺术、主题文化列车以及文化活动等方面[2]。现阶段关于轨道交通文化的概念并不统一,由于视角不同,学者们针对轨道交通文化概念的界定也就不同。本次研究将城市轨道交通文化的概念定义为集城市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于一体的城市文化缩影,其载体主要有轨道交通设施、轨道交通空间环境、文化小品等,轨道交通文化能够作为第二空间来充分体现城市的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在传播公共文化信息的同时,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
2.轨道交通文化特征
近年来城市轨道交通已经集成了多种功能,除了能够促进民生和输出文化之外,还能够重塑经济空间与带动产业布局,场景营造也更加注重空间、人文与美学的结合[3]。结合城市轨道交通文化空间特性、文化特性以及使用群体等要素可知,轨道交通文化具有“公共性、互动性、愉悦性”等特点,而轨道交通正是在融合了公共设施和城市文化之后才具有这些特点。基于此,轨道交通利用空间环境、文化活动以及服务设施等将文化信息传播给社会大众,全面深入地认识轨道交通文化内在特征有助于提高公众对轨道交通文化的功能需要,同时更好地将轨道交通文化价值体现出来[4]。
二、轨道交通10号线文化建设现状
1.线路简介
重庆轨道交通10号线(地铁)是重庆轨道交通的运营中线路,与重庆轨道交通3号线一起承担主城核心区南北向骨干公共交通的功能。其一期工程于2017年12月28日开通,共19个车站;其二期工程于2016年10月28日开工,计划2020年底建成通车,共8个车站(图1)。
图1轨道交通10号线运营线网图
重庆轨道交通10号线起于南岸区兰花路,止于渝北区王家庄。线路连接了南岸区、渝中区、江北区、渝北区等四个行政区,途经了重庆火车北站南广场和北广场、江北国际机场T2和T3航站楼等重要交通枢纽和市政设施,串联了南坪组团、观音桥组团、空港组团、悦来组团等。
重庆轨道交通10号线一期车站建设新增多项设计:一是车站出入口设置钢结构雨棚,方便市民雨天出行;二是标准车站站厅到站台扶梯由2组增设至3组,方便乘客快速通行;三是设置无障碍垂直电梯、无障碍专用卫生间、盲道等无障碍设施,为特殊乘客提供无障碍绿色保障通道;四是设置空气净化器,有效改善站内空气质量,提升乘客乘车舒适度。2019年1月16日起,重庆轨道交通10号线全线自动售票机与人工售票机开始支持微信,支付宝扫码购票。
2.线路文化建设现状
重庆轨道交通10号线的线路标识色为“罗兰紫”,线路以“重庆记忆”为文化主题。10号线将重庆整个城市、市民生活的变迁,以及老重庆最具影响力的史实作为题材,突出“老”字,表现重庆历史演变和重庆人文的包容性。通过调查发现, 现阶段10号线已经开通了19个车站,绝大部分车站的地铁进出站口、楼梯、电视屏以及墙面等基础设施的文化建设都还是空白,地面、栏杆、服务台、指示牌、地面标线以及座椅等也不存在文化信息,标准布置仅仅是安全标识语和指示牌,有少量的商业广告,乘客对场所和文脉难以形成立体认知,10号线以“重庆记忆”的文化主题建设尚处于空白阶段。
三、轨道交通10号线文化建设原则
1.以人为本
不同人群对“重庆记忆”的认识和理解存在一定程度偏差,坚持以人为本的文化建设原则,要充分考虑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学历等多个方面的因素。因此,轨道交通文化的营造要以人群特征为基础,在尊重不同人群的行为和心理需求的前提下,坚持以人为本理念,进行精细的设计供给,满足人们从交通出行到人文关怀的高品质生活追求。利用线上线下的调查方式,了解人们对轨道文化氛围、主题车厢文化设计、文化流动展览馆、车厢内电视屏幕文化内容播放等多个方面的满意程度。通过调查明确最受欢迎的“重庆记忆”文化内容,从而制定出更好的文化建设方案。
2.地域特色
地域特色是城市魅力的集中体现,城市轨道交通文化建设应注重发扬多元包容的地域文化特色,展示城市的特质和个性。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重庆都是当下最具活力的中国城市之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整个城市和市民生活都在不断发生变迁,但“重庆记忆”永远不会从人们心里完全消逝。重庆的“码头文化”、“十八梯”、“山城棒棒军”、“吊脚楼”、“轮渡”、“缆车”、“嘉陵江索道”、“防空洞”、“老茶馆”等,历史的痕迹永远不会完全消失,“重庆记忆”需要一种新的方式继续传承下去。
3.协调共生
轨道交通空间是城市的“第二空间”,文化建设需要将城市原生空间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对于轨道交通10号线,要充分协调好各个车站与其临近区域之间的关系,注意到不同线路换乘空间关系的协调。10号线沿线27个车站中,与其他线路之间都存在换乘点,因此就有不同线路文化的协调共生。除了10号线“重庆记忆”的文化主题之外,还需要协调好环线的“印象重庆”、1号线的“人文重庆”、2号线的“巴渝文化”、3号线的“寻常百姓”、4号线的“重庆艺文”、5号线的“陪都追溯”、6号线的“巴渝山水”等不同的文化主题。
四、轨道交通10号线文化建设路径
1.提取“重庆记忆”文化精华
按照10号线规划的“重庆记忆”文化主题,深入研究巴渝文化的内涵和特征,结合轨道交通文化发展趋势,按照 “以重庆记忆为文化主题、兼顾重庆城市和市民生活变迁、史实最具影响力、区位关联度高”的标准,重点突出“老”重庆,选择“重庆记忆”的文化主题内容(图2)。通过筛选获得符合“重庆记忆”的文化类别,主要有重庆城市变迁、市民生活变迁、最具影响力史实等;然后利用理论研究、大数据分析、调研以及专家评审等方式进一步筛选出最具“重庆记忆”的特色文化。
图2 “重庆记忆”文化提取路径图
表1 “重庆记忆”特色文化主题参考表
序号
|
文化主题
|
文化特色
|
1
|
码头文化
|
老码头到新兴现代化港口的变迁
|
2
|
十八梯
|
岁月碾过后的痕迹是最具巴渝特色的城市符号
|
3
|
山城棒棒军
|
从肩挑背扛到现代物流服务行业的兴起
|
4
|
吊脚楼
|
抖音上的洪崖洞提醒着我们最初吊脚楼的模样
|
5
|
轮渡
|
人声鼎沸的轮渡码头到成千上万的“中国桥都”
|
6
|
缆车
|
原始的轨道交通到现代化的轨道交通
|
7
|
索道
|
渡江索道到一座座落成的跨江大桥
|
8
|
人民解放纪念碑
|
纵使高楼大厦也不能替代人们心中的记忆
|
9
|
防空洞
|
心中珍藏的是那段峥嵘岁月中抹不去的记忆
|
10
|
国泰电影院
|
历史的记忆中仍可搜寻山城的沧桑和繁荣
|
11
|
老茶馆
|
黄角树下的老茶馆到现代都市的咖啡厅
|
12
|
产业工人
|
中国近现代兵器工业史上永远留下浓墨重彩一页
|
13
|
…
|
…
|
2.确定特色文化车站和重要车站
确定各个车站文化主题,首先要对各个车站和文化资源关联性,同时对各个车站重要性进行分析,从而得到两个类型的车站(图3)。一类是有明确主导文化的车站,这类车站和“重庆记忆”特色文化资源有着较强的关联;另一类是没有明确主导文化的车站,这类车站的“重庆记忆”特色文化比较少或者代表性不强。具有较强“重庆记忆”文化特色的车站应该明确文化主题风格,而普通文化车站只需要明确车站的风格即可。
图3 “10号线”各站点文化主题确定方法
按照上述方法确定10号线重要站点或有明确“重庆记忆”文化特色站点(表2),综合分析重要性、文化资源关联性、人流量和可实施性等多个指标,最终确定南平站、大礼堂站、鲤鱼池站、重庆北站北广场站、江北机场T2航站楼站、中央公园站、悦来站7个特色文化站,剩余20个为普通文化站(表2)。
站号
|
站名
|
类型
|
站号
|
站名
|
类型
|
10/01
|
兰花路站
|
普通文化站
|
10/15
|
三亚湾站
|
普通文化站
|
10/02
|
南湖站
|
普通文化站
|
10/16
|
上湾路站
|
普通文化站
|
10/03
|
万寿路站
|
普通文化站
|
10/17
|
环山公园站
|
普通文化站
|
10/04
|
南坪站
|
特色文化站
|
10/18
|
长河站
|
普通文化站
|
10/05
|
南滨路站
|
普通文化站
|
10/19
|
江北机场T3航站楼站
|
普通文化站
|
10/06
|
七星岗站
|
普通文化站
|
10/20
|
江北机场T2航站楼站
|
特色文化站
|
10/07
|
大礼堂站
|
特色文化站
|
10/21
|
渝北广场站
|
普通文化站
|
10/08
|
曾家岩站
|
普通文化站
|
10/22
|
鹿山站
|
普通文化站
|
10/09
|
鲤鱼池站
|
特色文化站
|
10/23
|
中央公园东站
|
普通文化站
|
10/10
|
红土地站
|
普通文化站
|
10/24
|
中央公园站
|
特色文化站
|
10/11
|
龙头寺公园站
|
普通文化站
|
10/25
|
中央公园西站
|
普通文化站
|
10/12
|
重庆北站南广场站
|
普通文化站
|
10/26
|
悦来站
|
特色文化站
|
10/13
|
重庆北站北广场站
|
特色文化站
|
10/27
|
王家庄站
|
普通文化站
|
10/14
|
民心佳园站
|
普通文化站
|
|
|
|
3.车站文化建设实践
在明确特色文化站点主题及风格、普通文化站点的基础上, 文化建设实践过程中还应该遵循“各车站统一性、各车站特色性、换乘车站文化协调性、展示创新性”等几个原则(图4),落实文化主题之后并且指导装修设计。其中,在线路统一性方面,10号线主题颜色为罗兰紫,“重庆记忆”的文化符号、色彩风格以及主题列车都要注意到统一性;站点特色需要兼顾空间设计、艺术产品和表现界面;换乘车站要注意不同文化线路之间的协调性,确保换乘车站的不同文化线路能够融合在一起,进而有利于实现全网文化协调;关于文化的展示,可以选择新材料、新技术以及新文化,尽可能丰富展示的效果。
图4 “10号线”文化建设实践指导准则图
例如,七星岗车站是10号线和1号线的换乘点,1号线的文化主题为“人文重庆”,而10号线的文化主题为“记忆重庆”。为了保证换乘点文化的协调性,可以选择重庆经历过得多次移民作为史实材料,正是一次次的移民使充分体现了重庆这座城市的包容性,汇聚了四面八方的人们,造就了重庆人最不排外的特点,也能够反映重庆热情、乐观、坚强的城市气质,展示巴渝人文鲜明的个性。选择这样的史实材料,配合1号线壁画、浮雕、涂鸦等形式,增强了换乘车站的文化协调性。在文化展示方面,积极使用新技术和新形式,比如为了增强展示的立体效果,可以充分利用科学技术,在车厢内设置特色文化立体视频二维码,乘客以扫码的方式达到VR观看效果。
五、结语
目前,重庆市的轨道交通文化建设较好地展现了其山水地域文化特色,尤其是部分站点的艺术气息十分浓厚,将重庆文化古城独有内涵体现了出来。然而相比国内外轨道交通历史悠久的城市,重庆的轨道文化建设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首先,重庆市很多已建设完成的车站和正在运行的轨道车站在色彩和空间上十分单调;其次,绝大部分车站文化建设相当薄弱,仅仅是充当了快捷的交通工具,没有重视文化建设;再次,文化建设实施过程中大众参与度不足,文化建设最终是要以人为本,因此文化建设应该鼓励公司内外部人员积极大众参与到其中,设置合理的奖励机制激励大众参与热情,通过筛选评比的方式来促进文化建设,提高大众参与度的同时也增强了文化传播效果;最后,关于特色文化的提取,要科学地利用各种理论方法、大数据分析技术、互联网技术,设置合理的评价指标,通过大众遴选和专家评审确定“重庆记忆”特色文化排名和特色文化车站。
参考文献
[1]朱勇,李星,吴笛.成都市轨道交通文化总体规划编制方法研究[J].规划师, 2019,35(18):48-53.
[2]马铎. 沈阳地铁文化建设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6.
[3]毛晓汶,周涛,周进均.重庆轨道交通文化探究[J].交通企业管理,2013,28(03):64-65.
[4]李健.塑造轨道交通文化构筑人文城市轨道交通[J].交通企业管理,2011,26(12):34-36.